【天天速看料】新余市渝水区: 坚持“三化”打造“三部” 激发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新活力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时间:2023-02-09 01:39:45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胡小明 李伟

近年来,新余市渝水区以平安建设基层基础提升活动为抓手,突出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着力打造应对重大风险“指挥部”、汇集情报信息“参谋部”、解决急难愁盼“服务部”,激发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新活力。

坚持系统化推进,打造应对重大风险“指挥部”。高站位部署。区委区政府将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解决办公场所、人员配置、经费保障等问题,赋予区乡两级综治中心指挥调度权、分流指派权、督查督办权、考核奖惩建议权。区政府投入480万元升级改造区综治中心,并将30万元运行经费纳入每年财政预算。以等级化创评为载体,区财政拿出600万元用于乡村两级综治中心“以奖代补”,“五星级”综治中心分别达88%、56%。实体化操作。以“实用、好用、管用”为标尺,统一设置“四室一窗口”开展组团式服务,区乡两级综治中心配备专职人员104名,4万余名网格员、一村一辅警、法律明白人、渝钤村嫂吸纳进村级综治中心,推动诉求一站式解决、服务一揽子提供、平安一体化守护,形成“群众有事找中心,小小中心办大事”新格局。信息化支撑。坚持“部门整合、力量聚合、数据融合、指挥联合”,将省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综治视联网、“e法通”及1.6万余路视频监控接入综治中心,1396名网格员全部配备移动手机终端,实现网上巡查、分析研判、“云上调解”“移动除险”。

坚持实战化运行,打造汇集情报信息“参谋部”。“前哨站”统筹协调。加强对省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深度运用,1-9月上报有效事件22.67万件。依托矛盾纠纷多元化解e中心、“百事通”“城市会客厅”“圆桌会议”“佬表议事亭”等解纷平台,打通线上线下“双通道”,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3万余件,司法救助300万余元,民事一审案件下降5.48%。“综合体”形成强力。坚持“屯警街面、动中备勤,扁平指挥、快速高效”原则,建立中心城区5分钟赶到现场“1、3、5分钟快速反应处置圈”,民辅警、义务巡逻队、平安志愿者开展夜间巡逻1.9万余次,消除安全隐患2867起,刑事治安类警情同比下降11.3%。“集结号”蓄势聚能。坚持“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和“一家主责、多家配合”原则,推行非警务类纠纷分流处置,26起因交通事故、溺水淹亡、安全生产等引发的非正常死亡事件成功调处,上级交办我区45件重点信访积案全部化解,长达十余年之久信访“钉子户”邱某、廖某签订停访息诉协议书。

坚持便民化提质,打造解决急难愁盼“服务部”。程序做“减法”。将主城区52个社区调整为504个网格,公开选聘专职网格员492名,精准掌控“人、地、物、事、情、组织”等基本要素;2700余名党员干部、1800名“敲门嫂”、247名警官、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进百家门、听百家事、解百家难、暖百家心”,中心嵌入“渝快办”“码上办”,设立“民声回音壁”,点亮微心愿,解决群众反映事项3249起,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内容做“加法”。聚焦落实全面建设“六个江西”任务目标,探索推行“渝快治”治理模式,《“渝快治”硬核打造和谐平安新渝水》在《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确定目标任务落实工作简报第29期》刊发。全程参与疫情防控、防溺水、打击整治电信网络诈骗和养老诈骗,5月1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刊播我区网格员入户宣传预防电诈活动。158个行政村全面建立“道德积分银行”,将德治“软”约束做“硬”夯“实”。效能做“乘法”。健全完善平安建设考评体系,建立三级主体联责、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调、服务管理联抓、平安建设联创和工作成效联评的“六联”工作机制,全面开展排查小隐患、控制小苗头、调处小纠纷、提供小服务、解决小困难、整治小环境等小微治理活动,2个乡镇被授予平安江西建设示范乡镇(街道),4个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群众安全感成色更足。

关键词: